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中文名:洞庭湖
外文名:Dongting Lake
地理位置:湖南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以南
类型:构造湖
气候:亚热带气候
分享
历史演变
历史上洞庭湖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演变过程。
洞庭湖在地质史上虽与江汉平原的云梦泽同属于“江汉--洞庭凹陷”,但在历史时期,它是作为一个独自的水系而存在和发展的,并不属于古云梦泽的范围。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
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当时洞庭湖面积达5600平方公里。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洞庭湖区的区域区划简单地说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包括岳阳、益阳、常德三地区的大部分县市和15个国营农场。其中,岳阳地区包括岳阳市、湘阴县、平江县丶华容县、汨罗县、临湘市,益阳地区包括益阳市、益阳县、沅江市、南县,常德地区包括常德市、津市市、常德县、汉寿县、安乡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另外还包括长沙市望城县和15个国营农场。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湖区共有1104.23万人,占湖南省总人口的20.44%,区域人口密度为346人/平方公里,是湖南省人口密度的1.35倍,是全国人口密度的3.3倍。
地理
地理位置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包括荆江河段以南,湘、资、沅、澧四水控制站以下的广大平原、湖泊水网区。洞庭湖南近湘阴、益阳,北抵华容、安乡、南县,东滨岳阳、汨罗,西至澧县。在北纬27°39′~29°51′;东经111°19′~113°34′之间。
地形地貌
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体呈近似“U”字形,城陵矶水位31.50米时(56黄海基面),湖长143千米,最大湖宽30千米,平均湖宽17.01千米,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最大水深18.67米,平均水深6.39米。
地理特征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断陷所形成,第四纪至今,均处于振荡式的负向运动中,形成外围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缘有桃花山、太阳山、太浮山等500米左右的岛状山地突起,环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滨湖岗地低于120米者为侵蚀阶地,低于60米者为基座和堆积阶地;中部由湖积、河湖冲积、河口三角洲和外湖组成的堆积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现水网平原景观。洞庭湖分为西、南、东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