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极》曾经有个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军事冲突几乎也是类似的版本,双方最初都是因为一些小摩擦小事件,最终引起了国际纠纷,进而变成双方血战。亚速钢铁厂的老板阿赫梅托夫和俄罗斯政府之间的摩擦最早也是一起职工打架斗殴事件引起的,结果后面事件越闹越大,最终大家都卷了进去变成了国际战争。可以这么说,东乌地区所有的矛盾起源都和这起事件类似,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矛盾就是这么来的。
(马里乌波尔市区,战争创伤和美丽街道并存)
当克里米亚半岛回归了俄罗斯以后,俄乌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受克里米亚事件影响,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地区也开始人心浮动,很多亲俄组织迅速崛起。因为他们被亲西方势力仇视和压制很久了。我们之前说的乌克兰寡头阿赫梅托夫和他的企业“亚速钢铁厂”现在的表态很重要。当地许多民众(包含钢铁厂职工)希望这位大老板能站队俄罗斯方面。但老板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他初期表现为骑墙派。
(顿涅茨克地区领导人,他领导了初期的亲俄运动,并且多次反抗乌克兰的镇压。)
事情就发生在乌克兰广场革命爆发的那一年春季,顿涅茨克地区的议员丹尼斯带领他的亲俄组织成员“新俄罗斯运动”冲击了马里乌波尔市区的权力机构,并且占领了议会大楼。第二天,这位议员把自己封为市长,他带着当地民兵(很多人是钢铁厂的俄籍职工)前往乌克兰国民近卫军第17营打算招降其长官。这位市长先生可能高估了自己,以为有诸葛亮那种三寸不烂之舌。结果那个营长很干脆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市长放不下面子就让自己的民兵用轮胎和沙袋把部队大门口给堵了严严实实。这下把那个营长逼急了,他一边打电话给当地的警察局(他们还没投到亲俄派那边)一边自己动手拆除路障。市长还不罢休,第三天又带了三百人去镇场子,并且带了几把枪进行恐吓射击。营长没打算等命令下来,他自己带兵冲了出去,和对方进行械斗,把这些人都赶走,还打死了对方三个人。
(阿赫梅托夫这个乌克兰寡头一直是个油滑的人。初期他是骑墙派,后来就彻底和俄国、亲俄派组织决裂。现在泽连斯基又想榨干他,寡头又开始四处活动保命。当时的西方集团警告阿赫梅托夫,如果想打入欧盟市场,就必须扔掉俄国人。考虑到俄国订单已经下降,寡头最终选择投靠亲西方的基辅政权)
亲俄派忍不下这口气,他们又想了一个办法:这些人打算在马里乌波尔搞一次加入顿涅茨克共和国的公投活动。基辅政府被激怒了,他们迅速把这个城市列为要镇压的黑名单。乌克兰的内政部长阿瓦列夫任命了一个强硬的警察局长瓦列里,这家伙是基辅政权的铁杆粉丝。每一年的五月九号是苏联卫国战争纪念日,亲俄派的和亲西方派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干柴烈火的地步。他们偏偏选择在警察局门口进行火拼,新纳粹组织亚速营更是街头打架的好手(因为里面基本都是右翼流氓分子混混),这些混混把那些二战苏军老战士打了个半死。亲俄派吃了这个亏怎么肯罢休?第二天就有人乘机把议会大楼给烧了,瞬间整个城市治安就陷入瘫痪。警察局长见势不妙,立刻打电话给寡头阿赫梅托夫要求他站队右翼组织或者当个中间人协调一下两派关系。
(在乌克兰,右翼分子聚会并且殴打苏联二战老兵都是日常。亲俄派又忍受不了这种侮辱,他们一直在被乌克兰右翼民族主义分子欺压。最终双方开始械斗,东乌民兵决定加入俄罗斯)
寡头非常油滑,他不亲自介入这摊浑水。因为寡头知道亲俄派势力如日中天,但又不能违抗基辅的命令。他找了一个中间人联系那个亲俄派市长,要求对方差不多就行了,让他命令当地亲俄民兵组织恢复社会秩序。但丹尼斯市长不肯放弃权力,因为马里乌波尔市是一座富裕的城市,如果能带着这座城市投入俄国,亲俄派就能稳坐主流位置,因此他拒绝了寡头的建议。阿赫梅托夫只好把赌注押在基辅政权那边。
5天后从钢铁厂里冲出来一大批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激进派工人,他们高喊右翼口号驱逐亲俄派。这些人的数量起码有一万多人,他们开着推土车和卡车拆除了路障。阿赫梅托夫甚至在当地一家报纸上发表了文章。他给当地所有人列了4种选择:1,加入基辅政权;2,加入俄国;3加入顿涅茨克共和国;4,中立,留在乌克兰但有独立地位。他强调让市民们选择第4种方案,因为这座城市就是围绕亚速钢铁厂建设起来的。马里乌波尔城市的产品是冶金、能源、农产品和机械化工,如果加入俄罗斯,他们那边也有类似产品会形成竞争,乌克兰人得不到好处也会被西方集团制裁,那就意味着失业和工厂停工以及整体贫穷,因为这个地方的工厂将卖不出任何产品。同时寡头还在媒体上臭骂了顿涅茨克共和国,因为对方搞乱了他的生活和秩序,声称他们带来了混乱。
作为报复,顿涅茨克政权立刻对控制区内这个寡头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阿赫梅托夫表现强硬,他声称自己不会被吓倒,自己的当地公司不会给对方缴纳一分钱的税金。从这时候开始,寡头就开始和亲俄派组织以及俄罗斯彻底决裂了。
又过了一个月,乌克兰政府军开始行动了,他们实在忍不住了。乌军进攻了马里乌波尔市区,并且占领了这个片区。然后军队开始向北方进军打算切断俄国对那两个闹独立的共和国进行增援的通道。亲俄派组织也不甘示弱,他们在秋季的时候得到了俄军重装甲部队的增援。这些亲俄民兵组织随后开始反攻,把乌军从边境线附近推到马里乌波尔市区东部。美国佬和欧盟也开始迅速行动:他们发出严酷的经济制裁令,强迫俄国低头。万般无奈之下,俄军只好选择放弃,他们把部队撤回到自己的国境线那一侧。而亲俄派组织民兵没了支援就只能又退回到原来的阵线。
此后双方就进入局部武装冲突,混乱的武力冲突状态持续了几年,一直到俄乌军事冲突彻底爆发。东乌地区所有的冲突摩擦就像这个典型案例一样。从西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压制东乌地区的亲俄派民众开始,原本就可以协调解决的经济、民众冲突矛盾直接升级成武力冲突,进而发生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如果没有美国和西方的挑拨离间,这种平日斗殴的小事怎么会发展成国际军事冲突?双方逐步陷进去的这个坑明摆着就是西方挖好的等着乌克兰人跳,可悲的是乌克兰人都知道有这个陷阱还是义无反顾地跳进去。
新闻来源:战争史
传媒记者:柔弱的火苗-报道
2022-10-12 15:41